大家常常说民以食为天,其中民以食为天是形容粮食对天下百姓的重要程度,下一句是食以安为先。
民以食为天下一句
“民以食为天”的下一句是“食以安为先”,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,扩展为人民群众需要生产粮食等生活需要品的资源来保持存活,源于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。
古人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大家讲究吃的形式、吃的美感、吃的意思,把饮食作为整个生活方法的组成部分而赋予文化的形式和内涵。大家借饮食及其活动表达自己丰富的心里内涵,寄托美好的愿望。
民以食为天有关的典故
汉高祖三年(前204年)的秋季,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开始了楚汉之争.力量强大的项羽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的战斗中打败了刘邦,刘邦被迫败退到荥阳(今河南荥阳市)、成皋(今荥阳西北汜水镇)一带。
荥阳西北的敖山上有很多储藏粮食的仓库,因地处敖山,故称放仓。它是秦朝留下的关东最大的粮仓,能否占据敖仓关系到战争的胜败。刘邦、项羽双方在荥阳一带展开了激战,刘邦没办法抵御项羽的猛烈攻击,不能已计划舍弃敖仓。
郦食其了解刘邦这个想法后坚决反对。他对刘邦说:"作为统一大业的王者,应以平民百姓为天,而平民百姓又以粮食为天,舍弃敖仓就等于把到手的粮食拱手叫人,这将给军粮提供导致没办法弥补的损失,万万不可退兵。"
刘邦听了点头称是,忙问:"根据先生的高见,应该怎么样办呢?"郦食其说:"组织兵力,收回荥阳,保住敖仓。只有这样,方能丰粮足食,振奋士兵精神,方能稳住中原,进而获得天下。"
刘邦依郦食其所言,出兵据守敖仓,为一统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."民人以食为天",后演变为"民以食为天"。也作"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""国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。"
民以食为天是哪个提出来的
“民以食为天”是一个叫郦食其的人说的。
郦食其是刘邦的一个二流的谋士。为何说是二流的呢?由于郦食其比起刘邦先进的谋士张良等来讲,还是要差一些。
譬如说,楚汉相争时,项羽的楚军把刘邦围困在荥阳,郦食其曾为刘邦出过一个主意: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王,号召六国兵马攻打项羽,解除围困。
张良得知后,准时劝阻了刘邦。张良觉得天下游士离开爸爸妈妈,抛弃故乡,跟随刘邦打天下,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赏土地。
假如分封被秦所灭六国的后代做诸侯王,天下游士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子,哪个还会和你一块打天下?即使六国可以调动军队、打败项羽,但,如此一来,六国也会因此强大,六国强大后,还会听从于你吗?
幸亏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劝阻,不然,刘邦夺得天下将来,除去彭越、英布等七个异姓王以外,还要增加六个,局面的掌控会愈加困难。
郦食其虽然出过馊主意,但他过去帮助刘邦拿下陈留、夺取峣关,为刘邦的南征北战立下过汗马功劳。
郦食其说“民以食为天”正是在刘邦被围困于荥阳时。
在荥阳西北的敖山上,有座秦时建起来的小城,城内有很多储存粮食的仓库,所以也叫敖仓,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粮仓之一。
楚汉两军在这一带斗争激烈,相持不下。刘邦计划后撤,舍弃敖仓,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。
此时,郦食其说:“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……”,建议刘邦飞速组织兵力,固守敖仓,丰粮足食才能振奋士兵精神。
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,果然扭转了战局。
据记载,最早提出“民以食为天”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。管仲觉得“王者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,能知天之天者,斯可矣。”由此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至为密切。